
“哈爾濱毒王”“成都轉場皇后”……新冠病例屢遭網暴 媒體發聲
2021-09-24
483
新冠病毒確診病例及密接人員身份等相關隱私信息的泄露問題,如今成了社會關注的焦點。
據福建莆田市委政法委微信公號9月22日通報,近日,莆田市兩名泄露初篩陽性人員和密接者個人信息的醫療業相關工作人員,被處以500元的行政處罰。
莆田的這兩位醫療業相關工作人員,是私自將相關信息轉發至個人家族群,導致姓名、身份證號、電話、地址及近期行程等隱私信息在網上大量傳播,一些受害者收到莫名其妙的騷擾電話。而哈爾濱新一輪疫情的首位確診病例也遇到了同樣的困擾:一些媒體在通報她的流調報告時,連她家具體的門牌號也一并公布出來了。網上甚至還流出一份word文件,里面不僅有女孩的真實姓名、男朋友的具體身份信息;甚至精確到女孩每天去了哪里、分別和誰吃飯、每個人的具體姓名。
作為流行病的權威調查報告,流調報告自然是越詳實,越準確越好。詳細的信息有助于盡快收治患者,隔離無癥狀感染者,追蹤管理密切接觸者,防止疫情擴散。軌跡越詳盡,能起到提醒作用,也有助于尋找密切接觸者和提示有關人員自我觀察。
之前的一些感染病例表明,病毒傳染可能在極短的時間內發生,可見,流調報告對時間和空間的定位精度有非常高的要求。向流調人員提供真實可靠詳實的信息也是公民的義務。
可是當流調報告對外發布,特別是向社會公開發布時,就要遵守一定的規范了。去年2月,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發布通知指出,為疫情防控、疾病防治收集的個人信息,不得用于其他用途。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公開姓名、年齡、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家庭住址等個人信息,因聯防聯控工作需要,且經過脫敏處理的除外。
像真實姓名、身份證號、門牌號這種可以精確定位的個人信息一旦發布出來,必定會對當事人造成困擾。可別小看了網絡暴力的傷害力,哈爾濱的這位確診病例遭到網絡謾罵,甚至被稱為“哈爾濱毒王”,連她玩劇本殺的經歷也成為情緒發泄的對象。去年12月,成都市通報3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其中有一名20歲的女孩,因為在確診前的14天內去過3家酒吧,遭到了網友的惡意謾罵、人肉,被貼上了“不檢點”“轉場皇后”的標簽。
這就需要在科學性、實用性和個人的隱私權間取得平衡,既要讓流調報告發布的信息發揮作用,又能保障個人權利。多起信息泄露事件表明,信息泄露可能出現在參加疫情防控的各個環節,甚至是一些參加防控的工作人員身上。哪些流調信息可以公開?哪些不能?患者隱私可能在哪些環節被泄露?傳播、散布個人隱私的涉事各方需承擔哪些責任?如何追責?都需要制定一套規范,并嚴格執行。
此外,還要嚴厲打擊網友的泄露個人隱私行為。有些泄露并不出在防疫部門,而是來源于網絡自發的尋找查證。通過流調報告里透露的蛛絲馬跡,查找對應的人,這其實也是在泄露個人隱私、侵犯個人權利,同樣也在法律的打擊之列。
【上海鄰米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主營:商城開發,企業建站,APP開發,行業門戶網站(文庫系統,問答系統等)單商城多商城建站仿站等你來!我司有多套模板任你挑,價格從優,多買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