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批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今在沈陽安葬
2020-09-28
260
央廣網北京9月28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28日上午10點,第七批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安葬儀式將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舉行。
28日上午10點,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將舉行隆重的第七批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安葬儀式。1951年初,經主管部門批準,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在沈陽修建。陵園占地面積16萬平方米,是“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宣傳教育科科長王春婕介紹,從1951年開始,有多名抗美援朝烈士長眠于此。“集中安葬的時間是在1951年到1955年之間,陸續安葬了123位志愿軍烈士,像特級英雄黃繼光、楊根思,一級英雄邱少云、楊連第、孫占元都安葬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
本次迎回的第七批烈士遺骸,將與此前成功交接的599位烈士遺骸一同安葬在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地宮,王春婕表示,園區目前已經做好了充分的迎接準備。她說:“為迎接第七批烈士遺骸回家,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制定《烈士遺骸接收、安葬活動流程》,確保每個點位專人負責。在烈士回來前,我們將臨時存放地點進行全面整理。保持存放場所整潔、安全。對烈士安葬地宮內進行檢查,確保溫度、濕度等符合安葬條件。烈士迎回當天,嚴格按照接收流程,做好烈士棺槨的清點、移交工作,確保棺槨安全。棺槨臨時存放后,專業人員進行棺槨查驗,做好安葬準備。”
27日上午,第七批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交接儀式在韓國仁川國際機場舉行。中韓雙方代表現場簽署交接書,確認交接117位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及相關遺物。27日中午11點19分,載有117位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的我國國產軍用大型運輸機運-20,在兩架我國空軍戰機的護航下,緩緩降落在沈陽桃仙機場停機坪,航空部門舉行了隆重的“過水門”儀式迎接烈士歸家。
從26日開始,烈士遺物中的三枚印章就燃起了人們幫烈士尋親的熱情。這三枚印章上分別刻有馬世賢、林水實、丁祖喜的名字。經過多方努力,目前,他們的親人已經全部找到。
烈士林水實的籍貫是福建省漳浦縣,當地的退役軍人服務部門、媒體和熱心市民迅速行動起來,在26日晚找到了烈士親屬。
經福建省漳州市、縣兩級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及當地鎮、村調查核實,確認林水實烈士為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沙西鎮(今古雷港區)涂樓村人。
27日上午,在沙西鎮涂樓村,林水實烈士的三個侄孫——林樹新、林藝輝、林藝煜三兄弟正在觀看第七批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的直播畫面,雖然不知道爺爺林水實會在哪一輛車里,但26日晚上漳浦縣退役軍人事務局聯系他們,確認說爺爺要回家了,三兄弟的心情一直很激動。林水實烈士的侄孫林藝輝說:“很多朋友告訴我們,說你爺爺當時還有一個章被挖掘出來了,我們看到了非常激動,很感謝政府。”
林水實烈士1928年10月出生,1949年4月參加革命,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隨部隊編入中國人民志愿軍23軍73師218團2營6連戰士,曾榮立四等功一次。
1953年,林水實烈士犧牲,年僅25歲,沒有結婚,按照當地風俗,林樹新、林藝輝、林藝煜三兄弟的父親被過繼到林水實的名下,所以,三兄弟叫林水實為爺爺。林水實烈士的侄孫林藝輝說,從小并沒有見過這個“英雄爺爺”,對于爺爺的記憶,除了客廳上懸掛著的遺像、當年從部隊寄來的信件、烈士證明外,更多的是從父親母親的口中得知。
林藝輝說:“小時候,我爸爸媽媽經常給我們講爺爺的事情,當時在戰場的時候,身上綁了手榴彈,去炸敵軍的坦克,炸了就粉身碎骨,避免更大傷亡。所以小的時候覺得我爺爺就是我們的偶像,我們以他為榮。”
據了解,有關林水實烈士戰斗犧牲的事跡,當地部門正在進一步了解核實中。
烈士魂歸故里,今后將安葬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林水實烈士的侄孫林藝煜說,爺爺的遺骸雖然沒有回到家鄉,但林家人世代將以烈士精神為家風家訓,教育后代子孫愛國愛鄉:“作為烈士的后代,我們也感到很光榮,我們要教育下一代,讓爺爺這種愛國的精神一代一代傳下去。”
漳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優撫褒揚紀念科負責人戴偉國表示,目前,漳州在世的抗美援朝志愿軍約70人,林水實烈士是他們第一位得知已故的志愿軍在異國他鄉發現遺物和遺骸的。下一步將廣泛宣傳烈士事跡,傳承和弘揚他們的精神。戴偉國說:“下一步還要進行DNA比對,才能最終確認這個骨骸跟烈士家人是不是吻合。”
志愿軍烈士馬世賢的籍貫在河南洛陽孟津縣。幫烈士尋親的消息一發出,當地立即行動起來。
26日,幫志愿軍烈士尋親的消息一經發出,洛陽市委、孟津縣委以及各相關職能部門立即行動搜尋。26日下午,洛陽市孟津縣人武部確認馬世賢烈士為洛陽孟津向陽村人。洛陽孟津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副局長徐煥文介紹:“我大概一點多鐘接到‘尋找家屬'的通知。我發到工作群里,朝陽鎮很快就說找到人了,我們就聯系上了。”
馬世賢烈士生于1927年,1950年3月參加革命,1951年4月壯烈犧牲于抗美援朝戰場。記者采訪了解到:馬世賢烈士參軍前剛剛新婚,沒有留下子女,有兩個侄子馬玉朝和馬玉民,目前都已去世,侄子的后代仍在孟津當地生活。
根據當地文史資料以及退役軍人存檔資料反復比對,最終確定馬世賢烈士目前有兩名親人——侄孫馬萬營、馬萬儒。侄孫馬萬營介紹,從小便聽父親多次提起,自己還有一個二爺爺。馬萬營說:“聽我父親和我伯伯說,你還有個二爺爺在朝鮮戰場上犧牲了,一直沒回來。今天,聽到這個消息我非常高興。”
馬家世代務農,屬于當地的老住戶。當年馬世賢的父親馬南方知道兒子長眠沙場,痛不欲生,幾度消沉,直至臨終時還囑托后輩,一定要把馬世賢的遺骸找到,讓他“落葉歸根”,這些話也成為馬家幾代人的“心愿”。如今,親人已經找到,侄孫馬萬營、馬萬儒的心情十分激動。馬萬儒說:“當時老爺子心情很難受,說‘啥時能見到這孩子,骨灰也算,不知道現在在哪’。今天得知這個情況以后,我替老爺子感到高興。”
馬萬儒告訴記者,家里保存有馬世賢的烈士證和烈屬牌。遺憾的是,由于年代久遠,馬世賢烈士未能留下照片和相關遺物,僅有他生前住過的3孔磚箍窯洞,保存尚好。這次尋找馬世賢烈士親屬,高效快速的反應,主要得益于近年來洛陽對退役老兵資料的整理。據悉,孟津早在2014年就啟動了《烈士英名錄》整理。洛陽孟津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副局長徐煥文說:“2014年、2015年,把孟津百年英烈統一匯總了,從辛亥革命時期就開始收錄。英雄和烈士總共收錄了376位。”
“尋親”消息發出后,安徽蕪湖無為市籍志愿軍烈士丁祖喜引起了當地極大的關注。相關部門立即展開尋訪活動,就在英烈歸國的同時,正好尋找到丁祖喜烈士的親人。
無為籍志愿軍烈士丁祖喜“尋親”的消息發布后,很快,引起了無為市中醫院職工丁雙的注意。丁雙曾花了5年時間,編著了《丁氏宗譜》。“昨天(26日),一直說無為的丁氏烈士要回家,剛好他的字輩祖是第23代,而且是無為的,祖字輩基本上就是我們這套譜上的。”丁雙說。
不過,由于丁祖喜烈士的信息有限,查找起來并不容易。丁雙說:“我通過word文檔檢索,這中間出現了一個岔路,網上提供的信息出了問題,說他1921年出生的,檢索同名的在1921年出生的,找到了有幾十個同名的叫丁祖喜,中間梳理了又發現了,唯獨沒有出現抗美援朝的歷史。”
根據蕪湖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提供的《革命烈士證明書》調查登記表,丁祖喜烈士出生于1923年,是當地無為市嚴橋鎮象山村人,1944年入伍,1953年7月初在朝鮮戰場犧牲,犧牲時年僅30歲。無為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副局長胡哲學說:“當時有烈士信息基本情況登記表,通過信息知道了丁烈士,是無為市嚴橋鎮象山村人,我們立即通知嚴橋鎮重點到象山村尋找。”
掌握關鍵信息后,27日一大早,無為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當地轄區派出所以及象山村的工作人員忙活起來。他們搬來70余本《丁氏宗譜》,逐本搜尋,為英烈尋親。
通過族譜核對以及實地走訪,工作人員最終找到了丁祖喜在世的親人——堂妹朱玉姐(原名丁玉姐)。無為市嚴橋鎮派出所民警龐爾保介紹:“通過電話聯系,把老人找到了。見到后,我簡單地問了一下老人的情況,因為老人95歲了,但是她整個人的精神狀態都挺好,她對丁烈士有印象。”
由于口音問題,朱玉姐的話要經當地駐村干部轉述后,才能聽懂。她說,即便過去這么些年,她仍舊記得,堂哥小時候不調皮,參軍后只回過兩次家。
朱玉姐說,她很高興,能在有生之年聽到哥哥的消息。“我心里肯定高興。(我)活這么大年紀,能在有生之年能看到哥哥落葉歸根,所以感到很高興。”
無為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副局長胡哲學告訴記者,丁祖喜的父母早年去世,家中老宅早已不在。目前他們正在與丁祖喜的親屬進行對接,開展相關后續工作。“后期我們通過查檔案,通過烈士的近親屬再了解一些具體情況。”
【上海鄰米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主營:商城開發,企業建站,APP開發,行業門戶網站(文庫系統,問答系統等)單商城多商城建站仿站等你來!我司有多套模板任你挑,價格從優,多買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