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顛覆認知!中國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大黑洞,遠超理論預言的質量上限
2019-11-29
747
北京時間2019年11月28日凌晨,國際科學期刊《自然》發布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劉繼峰、張昊彤研究團隊的一項重大發現。依托我國自主研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研究團隊發現了一顆迄今為止質量最大的恒星級黑洞,并提供了一種利用LAMOST巡天優勢尋找黑洞的新方法。這顆70倍太陽質量的黑洞遠超理論預言的質量上限,顛覆了人們對恒星級黑洞形成的認知,有望推動恒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論的革新。
黑洞是一種本身不發光、密度非常大的神秘天體。它具有超強吸引力,任何物質,包括速度最快的光也無法從它身邊逃離。根據質量的不同,黑洞一般分為恒星級黑洞、中等質量黑洞和超大質量黑洞。這其中,恒星級黑洞是由大質量恒星死亡形成的,是宇宙中廣泛存在的“居民”。理論預言銀河系中有上億顆恒星級黑洞,但迄今為止,天文學家僅在銀河系發現了約20顆恒星級黑洞——而且都是通過黑洞吸積伴星氣體所發出的X射線來識別的,質量均小于20個太陽質量的黑洞。
找到新的方法,發現數量巨大、沒有X射線輻射的黑洞,成了天文學界近年來研究的熱點和難點。
2016年秋季開始,以國家天文臺為首的研究團隊利用LAMOST開展雙星課題研究,歷時兩年半監測了一個小天區內3000多顆恒星。結果發現,在一個X射線輻射寧靜的雙星系統(LB-1)中,一顆質量是太陽八倍的藍色恒星,圍繞“一個看不見”的天體做著周期性運動。不同尋常的光譜特征表明,那個“看不見的天體”極有可能是一顆黑洞。研究人員隨即進行了“確認”:他們通過西班牙10.4米加納利大望遠鏡和美國10米凱克望遠鏡,進一步確認了LB-1的光譜性質,計算出該黑洞的質量是太陽的70倍。值得一提的是,在兩年半的監測時間里,LAMOST共為這項研究做了26次觀測,累積曝光時間約40個小時。劉繼峰表示,如果利用一架普通四米望遠鏡來尋找這樣一顆黑洞,同樣的幾率下,則需要40年的時間——這充分體現出郭守敬望遠鏡超高的觀測效率。
目前恒星演化模型只允許在太陽金屬豐度下形成最大為25倍太陽質量的黑洞。這顆新發現黑洞的質量已經進入了現有恒星演化理論的“禁區”。美國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臺長大衛·雷茨評論,“在銀河系內發現70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將迫使天文學家改寫恒星級黑洞的形成模型。這一非凡的成果,將與過去四年里美國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及歐洲室女座引力波天文臺(Virgo)探測到的雙黑洞并合事件一起,推動黑洞天體物理研究的復興”。接下來利用LAMOST極高的觀測效率,天文學家有望再發現一大批深藏不露的“平靜態”黑洞,開創黑洞批量發現的新紀元。
這項工作是基于LAMOST(中國興隆)、加納利大望遠鏡(西班牙加納利群島)、凱克望遠鏡(美國夏威夷)和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美國)的觀測數據完成的。本研究共包括55位作者,來自中國、美國、西班牙、澳大利亞、意大利、波蘭和荷蘭7個國家29家單位。
網友評論:
網友紛紛感慨“雖然不太懂,但還是要為中國科學家點贊”
延伸閱讀:
NASA繪制黑洞圖像 網友:究竟是先有黑洞,還是先有星系?
NASA繪制黑洞圖像高清動圖揭秘黑洞背后的故事,人類歷史上第一幅黑洞照片的誕生,是科學史上的一次壯舉,但是實現難度極大,最后得到的圖像分辨率相對較低。科學和技術是不斷進步的,科學家預計,未來我們可能看到黑洞的直接圖像質量,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顯著改善。
本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為“黑洞周”活動特意制作了新的黑洞超高分辨率的圖片,“美哭了”的圖片背后,是人類對未來科學技術進步的無限期許。
超大質量黑洞位于大多數大型星系的中心,關于這些黑洞如何到達星系中心的問題,目前在宇宙學上還是一個謎。而究竟是先有黑洞,還是先有星系,是宇宙學中的一大問題。我們所知道的是,黑洞確實很大,相當于太陽質量的數百萬倍到數十億倍。如此大的質量讓,它們可以控制恒星的形成。
實際上,黑洞的第一個模擬圖像是用上世紀60年代的IBM 7040打孔計算機計算出來的,法國天體物理學家讓·皮埃爾·魯米內特(Jean-Pierre Luminet)于1978年手工繪制,看起來和NASA的模擬圖像很像。
在兩個模擬中,圖像中間都有一個黑圈。即事件視界,在該點電磁輻射(光,無線電波,X射線等)無法從黑洞的引力中獲得逃逸速度。
整個黑洞的中間是圓盤狀材料的前部,它圍繞黑洞旋轉,就像水進入排水管一樣。由于高速旋轉產生的劇烈摩擦生成大量輻射,可以用望遠鏡觀測到。這正是M87黑洞圖片中看到的那部分。從模擬圖像上還可以看到事件視界周圍的完美光環。黑洞周圍有大片光線。這實際上是從吸積盤黑洞后面的部分發出的;由于黑洞的引力太強,導致即使在事件視界之外,也能使時空扭曲,并彎曲黑洞周圍的光路,導致這部分光線也能被觀測到。
從這張圖上看,吸積盤的一側比另一側更亮,這是由于旋轉引起的。朝我們移動的部分更亮,因為它朝我們以接近光速,會使光的波長發生頻率變化。這就是“多普勒效應”。反之,遠離我們的那一側顯得比較暗淡。
NASA驚艷模擬圖像有助于了解圍繞超大質量黑洞內部的極端物理現象,有了這些超高分辨率的圖片,再看M87的“實拍圖”,是不是感覺懂得更多了?Luminet去年在一篇論文中寫道:“這種明顯的光度不對稱性是黑洞的主要特征,黑洞是唯一能夠使吸積盤內部區域的旋轉速度接近光速的天體,可以產生強烈的多普勒效應。”
【上海鄰米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主營:商城開發,企業建站,APP開發,行業門戶網站(文庫系統,問答系統等)單商城多商城建站仿站等你來!我司有多套模板任你挑,價格從優,多買多得】